一家近年来被监管层发函问询、关注甚至监管的次数合计多达16次的公司,不仅对监管层指出的问题“杜而不绝”,而且还要再融资42亿元。
这家公司就是天邦股份。公司日前向市场抛出一份巨额融资方案,用于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扩产数量是现有规模的1倍多。在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前次募投尚未达产的情况下,如此大跃进式的扩产能够产生预期效益吗?
频繁收到监管函件
天邦股份近年频繁收到监管函。查看天邦股份净利润等数据据记者统计,近5年时间里,公司总计收到16份监管函,其中包括深交所向公司下发的4次关注函。今年2月底,宁波证监局向公司下发了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对于这些监管函,公司屡屡表示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并未落实,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监管函件几乎涵盖了上市公司在信披中能够触碰到的所有问题。如:2014年,公司未将艾格菲实业纳入合并范围,造成会计差错;2018年8月21日,公司控股股东张邦辉在披露降低股票质押率事项时存在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形;公司微信公众号内容未在指定信息披露媒体披露,环保违规未披露等。
“吸取教训,及时整改,杜绝该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这句话几乎成为监管部门对天邦股份函件中的固定用语,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却迟迟不见提升。
前次募投尚未达产
回看天邦股份最新定增预案,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2亿元,主要用于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饲料生产加工和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新增生猪出栏240万头。
对比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的养殖规模数据,就知道公司此番定增背后的疯狂。公司年报披露,2018年共实现生猪出栏216.97万头,这意味着公司此番扩张的规模已经超过现有体量的1倍之多。
在募资额度上,天邦股份也是狮子大开口,募资总额高达42亿元,而截至11日收盘,公司的总市值才177亿元。
其实这也并非公司第一次扩大生产,早在2017年,公司完成募资14.64亿元,也是扩大生猪养殖。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上次募资的所有生猪养殖项目均未达到预期效益,主要系因后备母猪从产仔到商品猪出栏销售需要一定时间;投产初期项目未达到满负荷状态,成本较高所致。
前面的项目还没完全产生效益,此番又“大跃进”,难免会引发市场猜测。正如公司所言,“猪周期”往往3年至5年为一个波动周期。等公司此轮定增顺利完成后,再剔除1年建设周期,加上后备母猪产仔到商品猪出栏销售都需要一定时间,届时产业是否还在上升周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经营吃紧为何还要大跃进
长期的投资支出,也让公司现金流吃紧。公司2016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13亿元,而在2018年底,这个数据下滑到1.90亿元。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已经入不敷出,变成-4490万元。
数据显示,公司现金吃紧的局面正是从2016年扩产开始的。2016年至2018年,公司最主要的支出便是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三年的数据分别为6.59亿元、9.87亿元和17.09亿元。公司的财务费用也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6506万元,同比增长607.22%,主要系养殖规模扩大所致。公司此番募资42亿元中,有9.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也反映出公司现金流吃紧的局面非虚。
201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19亿元,同比增长47.6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72亿元,扣非后亏损额度达到6.61亿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养殖业务亏损2.93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天邦股份继续亏损3.35亿元。
显然,大规模扩产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回报,反而令公司经营陷入泥潭。根据2018年年报,同为养猪大户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毛利率分别为12.32%、13.04%,天邦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却只有6.57%。
天邦股份投资项目在2018年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对持有的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20.4%股权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1亿元,对持有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中域之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份额确认投资损失2.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