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列项要求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专家认为,生猪生产专门列项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代表国家已把当下生猪产业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而进一步落实政策,亟须制定生猪限养禁养区的国家标准等更加细化的要求、标准与方案。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列项,生猪产业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首次专门列项强调生猪生产
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指出,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对此,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猪粮安天下。”针对2019年以来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出现的波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价保供政策举措,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必须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对新京报记者分析,前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并未对生猪产业有过专门列项,从该角度来讲,国家已经把生猪产业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纠正“无猪县”问题
韩长赋指出,本次中央一号文件共对生猪生产作出五方面要求,首先是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简称“《意见》”)就已对上述内容进行强调。
朱增勇表示,《意见》发布后,不同省区市和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把握的力度差别较大,比如一部分政策仅针对新增产能。本次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将责任压实,将推动各地政策的整体协调与实质性落实。同时,落实“省负总责”,也有利于各省区市统一协调行动,加强多部门联合执行效率。
同时,文件指出,要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抓紧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问题。另外,要严格执行非洲猪瘟疫情报告制度和防控措施,加快疫苗研发进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朱增勇告诉新京报记者,“无猪市”、“无猪县”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方水网地区。2015年前后,南方水网地区陆续开始实施环保政策,盲目扩大禁养区划定、限养区等同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以防治污染的名义对养殖场进行无条件拆迁。“2018年,我们去江西、福建等地调研时,发现很多镇上一个猪厂都没有,猪肉来源全部依靠其他地区。一些地方官员还会以此作为政绩。”
2019年12月2日,农业农村部在党组会议上强调,要重点督促南方省份抓紧恢复生产。温氏股份在当月回应新京报记者,这主要是因南方省份个别区域受非洲猪瘟影响较重。而朱增勇表示,除非洲猪瘟对南方影响大于北方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此前连续4年的多轮环保拆迁对南方生猪生产影响较大。
在他看来,解决养殖环境影响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思考如何推动产业进行种养结合、提高粪污处理水平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而不是对相关产业一刀切,毕竟“保障供给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也非常重要”。
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
而在生猪生产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
对于产业升级转型,朱增勇表示,国际市场上,欧美、日本等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开始由“运猪”转向“运肉”为主。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以及“运猪”到“运肉”的升级,不但有助于分区防控疫病,也是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00公里左右的运输成本在1.4元/公斤左右,这一升级就企业而言,将有效降低加工成本。对地方经济来说,还能够提升畜牧业附加值,增加当地就业等。”朱增勇表示,在“运猪”向“运肉”的转变中,不但需要改变产销方式,也需要引导大众将消费习惯由热鲜肉向冷鲜肉迈进。
业内呼吁制定生猪限养禁养国标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各方面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三个前提问题需要抓紧解决:一是制定生猪限养禁养区的国家标准,否则无法界定什么属于“随意扩大”;二是确定全国各地生猪养殖集中区的具体位置,为屠宰加工业转移和活猪调运提供路径;三是在上述前提下确定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和中小散养户的具体布局。
高观表示,文件指明了大的政策方向,而落实这些政策需要更加细化的要求、标准与方案。为此,业内正在准备提出建议,争取在今年春季提前启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制定,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生猪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开展生猪养殖集中区与主销区城市产销对接专题研究,为各地研究养殖业区域布局、屠宰加工业转移、活猪调运路径规划和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引。
此外,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疫情防控是否会影响文件要求的生猪生产进度,受到业内关注。朱增勇分析,交通管制、复工时间延后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生猪生产企业短期恢复速度;而养殖户当下的生产资料难题能否有效解决,也可能会影响后期的恢复力度,但就总体而言,确保2020年年底前恢复生猪生产水平的大方向应该是不会变的。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