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回顾畜牧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发展近40年以来,已逐步实现了从整体薄弱到总量和结构的同步发展,并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畜牧产业大国。本次《意见》内容,对我国畜牧业发展提出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的新发展思路,并且在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的产业发展的“三大体系”方面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同时在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上,也对市场需求的主导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从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这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下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另外《意见》也明确了各个发展方向上具体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在后续各省市可执行性层面有了确切的责任落实依据。该《意见》内容较以往畜牧相关政策而言不同之处在于:
首次提出了现代养殖体系这一概念。
这一体系下包含:良种培育推广、饲草料供应、畜牧机械三大主要辅助畜牧养殖的环节,以及规模化产业联合体经营模式和指导扶持中小养殖户机制两项产业发展保障。把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模式做了明确的划分,也为后续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方向。其中“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指导帮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这一意见,确定了中小养殖户对于现代养殖体系构成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养殖户的利益,也进一步确定了当前国内畜牧业发展的中长期格局。
其次,把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工作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防疫优先”是该《意见》区别于以往指导性文件一项内容。随着饲料“禁抗”的年内逐步落实,未来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防疫工作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并且在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后,国内从业者对于防疫工作也有了新的认知,相较于疫苗防疫,物理防疫仍然应该是畜牧养殖所要重点强化的。《意见》中提出,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规模养殖场(户)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推进动物疫病净化。这项内容的核心即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2003年起开始提出的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理念。美国、巴西、西班牙各国在区域化管理方面已经实现了对猪瘟等动物疫病的成功防控。而我国在无疫区和无疫小区的建设方面前期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预计未来将成为国内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心。
第三,将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畜牧业生产作为居民肉类消费的重要供应来源,在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仓储物流、食品溯源等方面,正在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不断增长,年人均消费量从2013年的25.5kg增长至2018年的29.5kg。尽管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猪肉消费总量有所下降,但鸡、牛、羊肉的消费总量却有所上涨。虽然肉类需求偏向于刚性,价格弹性较小,但由于国内猪肉供应能力仍处于恢复阶段,所以国内肉类价格在2020年上半年始终保持在同比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冷鲜肉消费量逐年增加,也对肉类屠宰加工到物流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冷链物流环节肉类冷链流通率比重仅为34%,远不及发达国家95%以上的水平。《意见》对此也明确提出,要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运输。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
此外,《意见》在关于现代加工流通体系中也提到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要求。结合我国猪、鸡、牛、羊的消费需求而言,猪、鸡肉的对外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分别为4.7%、3.4%,而牛羊肉的对外进口依赖度则相对较高,分别为19.3%、7.4%。近年来,肉类进口量持续增加,对国内肉类供应形成了较好的补充和调剂。同时,《意见》的发展目标也重点强调,要实现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要求国内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而在出口方面,《意见》则提出了“稳步推进畜牧业对外投资合作,开拓多元海外市场,扩大优势畜禽产品出口”的指导内容。预计将来国内畜牧业在海外投资及技术合作方面,将会有更加深层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