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3月3日,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其内容指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如产销能力不匹配、设施建设滞后、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其中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规划》要求2025年,将初步形成覆盖农产品优势产区、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主要消费市场的农产品产地流通网络。展望2035年,农产品产地流通环节损失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规划》在介绍背景时指出,近年来,产地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我国粮食、油料、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总产量约20亿吨,绝大部分进入流通领域,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2.93万亿,比2015年增长24.0%。同时,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20年底,已建设21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带动各地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
另一方面,产地流通主体日趋多元,2020年,全国成交额亿元以上农产品产地市场近5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9万家,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224.9万个,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348.1万个。电子商务正成为农产品产地流通的重要推动力,2020年农村网商(店)达到1500多万家。市场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但同时,《规划》提到,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包括产销能力不匹配,表现在,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能力不足,对产业支撑能力在各地区差异较大。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以及运行效率较低,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主体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建设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不紧,跨区域衔接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嵌入供应链、融入销售网深度广度不够。
而“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也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现阶段,政策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市场需求激发发展潜力、现代流通提升发展质量,科技革命也增强发展动能。
《规划》指出,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举措。《规划》以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供需适配、组织高效、畅通便捷、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农产品优势产区、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主要消费市场的农产品产地流通网络为发展目标。
届时,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流通体系相匹配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服务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农产品产地流通环节损失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