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发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冯帆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粮食在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浪潮中可谓独树一帜。相对于能源大宗商品价格还有一定的波段起伏,粮食价格几乎是直线上涨。先有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破14年新高,最高达到12.09美元/蒲式耳,已经触发了交易限制。随后,3月4日晚间巴黎小麦期货价格触及历史新高,报400欧元/吨,单周涨幅达38%。今天,芝加哥小麦期货再次涨停,触及每蒲式耳12.94美元,全球人民在面临早餐可能变得越来越贵之后,现在可能还要逐渐接受午餐和晚餐也要涨价的事实。那么这一轮粮食价格上涨的主因是什么呢,全球涨价浪潮中,中国的粮食保障如何呢?
受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双重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面临较大冲击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体系造成较大冲击。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下行使全球饥饿人口以及贫困和营养不良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据2021年WHO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8.11亿人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较2019年上升了17.37%,食物不足发生率为9.9%,较2019年上升了17.86%。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下的隔离政策导致了农田、畜牧、捕鱼、屠宰、肉类加工和包装厂的劳动力短缺,食品生产和加工工厂因此停工。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海运价格飞涨,多家航空公司如英国弗莱比航空公司、加拿大乔治亚航空公司、意大利航空公司等相继倒闭,据WTO估计,货物从工厂或农场运送到国境另一边的贸易成本至少上升了25%。食品供应中断以及全球交通运输成本上升大大增加了全球粮食供给风险。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在粮食的生产、运输层面大大冲击了国际粮食供给,并助推粮食价格上涨。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了特别军事行动,国际粮食市场也因此受到冲击,国际粮价高企不下。另外,生产层面,俄乌冲突显著增加了乌克兰小麦、玉米和菜籽作物产量不确定性。乌克兰的小麦种植区、玉米和菜籽产区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或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乌克兰能否正常进行春季施肥和冬小麦收割存在不确定性。俄乌两国在全球小麦出口市场中占比29%,并同时供给了全球19%的玉米与80%的葵花籽油。两国的军事行动显著影响了乌克兰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和俄罗斯小麦的出口。因此,全球谷物总供给严重收紧。较大依赖乌克兰和俄罗斯小麦进口的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国面临较大的面粉供应危机。
与此同时,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其氮磷钾肥均为全球出口前三位。此次俄乌冲突引发的供应削减和经济制裁进一步抬高了化肥价格。由于化肥成本一般占到种植者总经营成本的33%至44%,化肥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影响其他农业主产国的生产,降低全球粮食供应。此外,俄乌双方还是铁矿石、精矿、成品/半成品钢以及氖和钯的主要供应商,以上商品的减少阻碍了半导体产品的制造,并抑制科技农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对农产品生产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此外,3-5月是全球小麦和玉米的重要播种期,如果乌俄冲突持续两个月,那么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将错过极为重要的播种月,那么明年全球小麦供应量将至少下滑3-4%,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安全风险。
中国粮食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俄乌冲突对两国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大麦、葵花籽和菜籽等的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小麦和玉米方面,其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据统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54亿亩、产量1.37亿吨,玉米播种面积 6.5 亿亩、产量2.73亿吨。近年中国虽因饲用消费和加工消费增加,玉米的对外依赖度有所增加,但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国小麦和玉米自给率分别达到了93.51%和91.16%,自给安全度高,即使在俄乌冲突升级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需求。
大麦、葵花籽方面,我国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自给率仅达24.32%和22.36%,俄乌冲突虽在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但从长期来看,或将影响中国通过进口葵花籽油替代其他油脂产品的预期。2021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葵花籽油108.8万吨、大麦257.53万吨,两者分别占该品类总进口量的比重为64%与28%,总体而言,中国对乌克兰的农产品进口量较大。但由于乌克兰的出口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至9月,因此,俄乌冲突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有限。与此同时,伴随着2021-2022年主要油脂类供应国加拿大菜籽减产、南美大豆减产、印尼棕榈油出口限制,中国油脂供应风险确实在增加。
大豆和油料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两种大宗农产品。据统计,大豆、棕榈油近5年的平均进口依赖度分别为87.88%和 99.97%,菜籽油2020年的平均进口依赖度也超过了20%。“扩大豆,扩油料”成为未来五年的政策发力点,降低进口依存度也成为粮食扩增的关键。中国是粮食消费大国,通过进口弥补调剂国内余缺,解决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对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我们同时也要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提升粮食储备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因此,扩种大豆和油料成为2022年农业调结构重点。
在东北增大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将有效提升大豆的供给能力。2022年,黑龙江省计划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在地下水超采区、低质低效和井灌稻区开展稻改豆轮作试点,着力扩大大豆播种面积,挖掘大豆单产潜力,努力提高优质大豆供给能力。此外,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手段。2022年,农业农村部拟在全国16个省(市、区)组织推广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50万亩。到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将达5000万亩(折合大豆面积 2500万亩) 。同时,通过扩大轮作规模、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力争将大豆播种面积达到 1. 6亿亩,产量达到2300万吨。
完善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和收入保险政策有助于增强大豆种植积极性。中国大豆价格竞争力长期弱于美国和巴西。从出售价格看,我国大豆出售价格远高于美国和巴西,且价差不断拉大。2012年中国大豆售价4.73元/公斤,较美国和巴西大豆的最高售价高47%。2020年,美国、巴西的大豆售价仅为2.48元/公斤,约为中国同期的一半。中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整体偏低。因此,中国需要在政策上对大豆生产予以支持。通过建立生产者补贴动态调节机制激发生产主体种植大豆意愿,然后通过试点大豆“保险+期货”价格险种,发挥期货公司专业优势和保险公司渠道优势在大豆产业中的作用。
培育海外大豆生产企业有助于提升大豆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当前,国内大豆种植面积较为有限,因此,大力鼓励企业在海外生产成为当前扩大大豆供给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中国应鼓励企业建立海外大豆生产基地。当前,中国已同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贝宁等国签署了大豆输华协议,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但囿于技术及资金短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潜力。中国可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利用上述国家丰富的耕地资源,建立海外大豆生产基地,进一步保障国内大豆供给。此外,中国还可成立并完善与境外农业投资企业服务相关的行业协会。完善国内已有相关协会的境外企业分会功能,发挥其在行业自律、项目协调、应对贸易纠纷以及抵御海外风险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海外大豆生产企业的话语权,保障其持续向国内供应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