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评 > 正文

外媒报道“中国猪肉价格暴跌,全球生猪市场恐慌”

2021-06-24
原标题:“中国猪肉价格暴跌,全球生猪市场恐慌!”
 
“中国猪肉价格暴跌,全球生猪市场恐慌!”德国媒体23日报道称,中国猪肉价格正在经历断崖式下跌,引发欧美等对华猪肉出口大户的持续关注。中国猪肉价格下跌也让大豆、玉米等饲料行业面临下行趋势。但多名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市场需求转旺,猪肉价格或迎来反弹,行业困境将得到一定纾解。
 
养猪企业:肉价还得跌
 
根据中国生猪预警网监测的数据,6月23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13.01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34.14元/公斤下跌21.13元/公斤,同比跌幅61.89%。位于河北保定的汉唐牧业经理康先生2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猪肉价格慢慢下跌,三四月份加速,五月中下旬突然跌破行业成本价。价格下跌之快让康先生有些瞠目。“三四月份价格下来得有些出乎意料,到五月份的时候,就跌破了我们的成本价,”康先生告诉记者,汉唐牧业是能繁母猪存栏1.5万头的中型生猪养殖企业,每公斤生猪成本为15元左右。
 
不仅是汉唐牧业这种中型生猪养殖企业在赔钱,国内生猪养殖业的龙头企业牧源股份,其年报披露的生猪成本为每公斤16元,也在赔钱。一家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按现在1公斤12—13元的价格,整个行业其实已处于深度亏损之中,而更多国内生猪企业的成本还要高于牧源股份。与自繁自育的生猪养殖企业相比,那些靠买进猪苗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业者境况更惨,因为一头猪苗的价格之前达到1000元以上,几乎与目前出栏价格持平。
 
采访中,业内普遍认为,生猪价格仍将继续下跌。康先生预计,未来大概率跌破12元/公斤。国内上市公司中,除了牧源股份外,其他养猪企业利润均出现明显缩水甚至是大幅亏损。
 
进口猪肉价格下半年或下跌
 
市场供过于求是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最重要的原因。中国畜牧业协会20日在一则声明中阐述三点原因:一是2019年末以来,中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供应增强;二是多因素作用下,市场需求偏弱,猪肉消费减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养殖户纷纷加入二次育肥大军,在4月份猪肉价格下跌时,进行“踩踏式抛售”,导致价格急速下坠。
 
康先生告诉记者,近两年的较好行情使得养殖业纷纷扩大产能,非洲猪瘟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也在迅速衰减。另外,因为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国家加大了猪肉进口量,使得市面猪肉供应充足。
 
但中国肉价下跌也使得对华出口猪肉的欧盟国家陷入恐慌。“中国价格下跌的影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感受到,”德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通内斯说。据德国“今日农业”网站23日报道,中国是欧盟猪肉出口的最大第三方目的地,西班牙、丹麦、德国等国对中国猪肉出口保持旺盛。欧盟委员会6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成员国今年第一季度猪肉出口创下历史新高,总共向第三国出售160万吨猪肉,比去年同期增加30.1%。其中,欧盟猪肉对中国的交付量增加26.2%。
 
中国生猪价格的大幅下跌使许多国家的价格承受巨大压力。德国本周猪肉宰杀价格已经从上周每公斤1.57欧元降至1.48欧元,近期已出现多次下跌。西班牙、丹麦等国担心,随着中国国内猪肉价格下跌,欧盟出口猪肉价格也将明显下跌,而且也会导致欧盟内部猪肉价格下跌,影响利润。业内人士称,欧洲猪肉市场依赖中国,价格下跌趋势可能将在下半年明显出现。此外,在生猪生产链上的大豆、玉米等饲料行业,也出现价格下跌趋势,对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等大豆出口国影响巨大。
 
何时迎来反弹
 
如果猪肉价格持续萎靡,那么整个行业将面临什么?“通常年份下,可能两三个月,中小型养殖企业就撑不住了。但是因为过去一两年行情较好,为这些企业带来相当的现金储备。我认为,这些养殖企业能够再坚持半年多时间,如果行情再无改善,这些企业可能就得考虑转型了。”康先生告诉记者,极端情况下,整个行业将迎来洗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2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根据往年的经验,一个猪周期为4年,目前正处于本周期价格下跌阶段的中间。“我感觉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会有反弹,但反弹力度难言乐观,整个行业的大势需要到明年才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王祖力认为,中国猪肉价格剧烈下跌后,与外国进口猪肉相比,国内猪肉价格优势已凸显,这将减少进口商从西班牙、德国、丹麦以及美国、巴西等国进口猪肉的积极性。另外,王祖力认为,国家应该适时进行猪肉收储工作,以调节市场供需平衡,起码从信心和市场情绪上改善养殖环境目前的低迷状态。
 
猪肉价格低点目前仍不可预测,康先生认为,生猪价在今年中秋节前后可能会出现反弹。不过,王祖力认为,与历史上猪周期相比,目前底部状态尚不算太“出格”。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仍相对疲软,但半月或一个月后,价格或现拐点。他提醒生猪养殖企业不要恐慌性抛售,也不要过度压栏,应适时择机正常出栏。
 
环球时报记者 倪 浩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打赏
0相关评论